記者羅正明/專題報導
桃園縣中壢市中山東路上的慈仁四村專門安置因公、因病殉職的三軍遺眷,極盛時期有150戶,換言之,就有150名婦女失去她們的另一半。目前還有90戶,不過「寡婦村」匿稱從私下變成公開,甚至現今流傳開來。
專安置殉職三軍遺眷
每年父親節,這裡是唯一不過節的眷村,因為父親節就是傷心日。各家戶也都有默契,當天低調不談父親,少了歡樂,有的只是無盡的思念。
遺眷南腔北調 相扶持
慈仁四村創立於民國71年,早年只要因公或因病殉職的軍人,國防部都會分配眷舍給遺眷,所以慈仁四村的遺眷來自全國各縣市,遺眷南腔北調,有芋頭也有番薯,大家同病相憐,都有喪夫之痛,生活雖艱辛,相互扶持下日子倒還過得下去。
慈仁四村自治會會長林蓮治說,她們搬進來時多半只有2、30歲,有人還要獨力拉拔4、5個孩子,雖然有撫恤金可領,但那個年代撫恤金不多,孤兒寡母想要活下去,多半還得靠白天打工、晚上兼差洗碗,身心俱疲。
被里鄰稱為「劉媽媽」的眷婦,先生殉職時大女兒只有5歲、小兒子3歲,大女兒又因白血球過高醫藥費負擔沉重,她只好在家做代工,縫鞋子貼補家用,縫一只鞋子僅能賺三塊半,收入微薄,但好處是可以就近照顧兒女。
拉拔兒女 辛酸故事多
「劉媽媽」回憶母子接力做代工的往事,心頭還是酸酸的,但兒女懂事、體貼,她仍備覺窩心。
另名「郭媽媽」也說,眷婦們都沒有讀太多書,有些人還不識字,先生又早走,生活很艱辛,現在她們都已6、70歲,每年的父親節,仍然是她們心中永遠的痛。
慈仁四村的第二代都很有默契,在父親節這一天各家戶絕口不提「父親」、「爸爸」、「老爹」等字眼,擔心的就是老媽媽會觸景傷情。
最多150戶 現存90戶
歷經時空演變,有些遺眷早已搬出去,寡婦村現存90戶,不少眷舍空出後已淪為街友寄居地,安全堪虞。
盼納眷改 擁安定家園
眷改條例通過後,老舊眷村都獲配新眷舍,唯獨她們因為先生不在已不適用眷改條例,反變成借住戶,不但無法分配眷舍,也不能申辦榮民證,她們正積極爭取納入眷改,希望能擁有一處永久、安定的家園。
本文出自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808/78/2aowk.html演藝新聞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